国际数字资产
www.domaining.ltd

域名基础:域名即网址,企业的命脉

(一)什么是域名?为什么要重视域名?

域名,就是大家平时说的“网址”,是一个网站的网络“地址”。比如上百度,需要在浏览器中输入baidu.com从而打开其网站。而百度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地址簿”,可以在上面查到相关网站的地址链接,从而访问他们。这里引出域名的第一个本质特性:唯一独占。一个域名,只能由一个网站使用。所以谁先注册了,就归谁。当然,实在看中了别人手里的域名,也可以从现主人手里收购...不过那个价格嘛...给个参考吧,网传game.com是一个亿人民币入股的...

最初的时候,网站直接使用IP地址访问(格式一般是106.39.167.118这种由四段0-254的数字组成)。慢慢的,为了记忆使用方便,域名诞生了。就是用一个容易记忆的词段来指向相对复杂的IP地址。比如京东的域名,JD.COM,当前就是106.39.167.118这个ip地址。显然,JD.COM要比这段IP地址容易记忆使用的多。

另一方面,今后即使网站由于某种原因要“搬家”,改换成其他ip地址的服务器,jd.com这个域名照样使用,届时只需要在域名设定中指向“新家”(新的IP地址)就可以了。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只需要记住这个域名即可访问网站。所以这里引出域名的第二个本质特性:固定易记。一个域名,如果搞的比ip地址都复杂...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好吧,聊技术总是让人烦躁,我们抛开这些什么ip啊什么什么的,说说八卦。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哇,某人的手机是888结尾的耶...哇,你的qq号是5位数的耶...哇,看这辆车牌号,是54250耶...(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没错,这些特定的标识都会给其拥有者带来一定的光环,显示主人的与众不同。个人尚且如此重注形象,何况公司。一家公司(或平台)的网站域名,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这个公司(或平台)的价值观和CEO的品味。一个使用着老板自己都记不住的域名的公司来和你谈理想...反正我是不信的。

纵观一些国际巨头,要么以自己的品牌(Taobao)或公司名(IBM)作为域名,要么选择行业词(Booking.com),这时候,域名已经不单纯是个地址了,而是这个公司或者这个平台的形象代表。这也就是为什么京东要花费巨资(网传近2300万人民币),把自己的域名由360buy.com改成了JD.COM;而360.com也是360公司近1.1亿人民币从英国沃达丰公司买过来的(网络数据)。所以这里引出域名的第三个本质特性:企业形象。一个真正想要把自己公司业务做好做大的老板,怎么可能给自己的网站按上一个晦涩难记的域名。 

如何吸引用户来自己网站访问,这是每个企业都关注的问题。大致来说,有两种方式。其一,直接广告宣传自己的域名,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大众记住了你的域名后,自然而然的就知道如何找到你(比如Booking.com世界最大的酒店订房网之一,直接使用“预定”这个英文单词来作为域名)。而且一个优质域名本身就可以作为企业资产纳入统计。(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司法解释里面,已经认可域名为资产)。

另外一种宣传方式,则是直接宣传自己的品牌或者企业名,然后通过搜索引擎或者公众号等第三方手段来把访问浏览导向自己的网站。这样做的优势是对于域名的选择要求不大,但是缺点就是费用巨大且效果不一定理想(想象一下,任何一个行业,百度的首页也就能显示那么几个公司)。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花销,是没有尽头的,你几天不优化或者不支出费用,公司可能就在百度首页上消失了。

综上所述,域名的第四个特点:一劳永逸。一个好的域名,不受任何第三方制约,就是你自己公司的资产(而百度排名之类的,是无法成为资产的,因为受限于第三方)。例如京东购买了JD.COM,360在购买了360.com,它们都再也不受任何搜索引擎制约了(之前尽管大家知道这些平台的名字,可是不一定记得住360buy.com这样的域名吧?所以是要借助百度搜索来访问的)。

说了这么多域名,让我们来仔细解析一下域名的构成。首先,域名是不区分大小写的(比如jd.com和JD.COM视作同一个),域名整体分为两个部分由“.”隔开,分别叫前缀和后缀。“JD.COM"里面,JD就是前缀,COM就是后缀。以后缀来说,在中国可以合法使用的(在中国工信部备案的)有大约20多个(截止到2018年1月)。包括COM, NET, CN, LTD等。也就是说,在选择域名的时候,前缀是自己任意定的,而后缀则只能在这二十多个里面选。

其中COM的优势是大家比较熟悉,但缺点是资源基本耗尽,想要购买优质的基本都是天价。而其他新后缀基本都是近几年才通过国际域名管理组织ICANN以及中国政府认可的,所以优势在于大量可选的前缀还未被注册(即使被别人注册了,购买费用也仅有COM的百分之一不到),缺点在于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所以相对来说大众认知度还不高。

但是,这里有个关键点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无论选择什么后缀的域名,你都一样需要通过广告来宣传的,不是么?所以,即使这个后缀比较新,但只要这个域名整体好记且贴切你的公司名(或者行业产品名),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你的域名使用了哪个后缀,其实差别不是想像中那么大的。

在这里,本平台向大家推荐LTD这个后缀...什么?不认识?没见过?...no no no,相信我,你肯定见过,只是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而已。回家随便翻翻你的名片,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只要有翻译,看看公司的英文名字那边,最后结尾的三个字母,是不是LTD

Ltd在全球代表有限公司(全称是有限责任公司),且适用于各国(股份制或非股份制,都一样)。比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是阿里巴巴的美国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名字。同样,访问英国商务部官方网站  ,任意输入公司名查询,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是直接以Ltd结尾的 。国内公司的英文翻译大多使用co.,ltd结尾,但其实这个不是很国际化,因为在欧美,基本看不到co.,LTD结尾的公司的。

 

世界上,只有中国大陆地区和印度是以co.,LTD的翻译居多的(港澳台湾地区都是直接LTD),其他国家和地区有限公司的英文翻译都是直接以LTD来指代。所以很多有国际视野的央企和大部分在华外资公司,也直接使用LTD来表明它们是“有限责任公司”。比如,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等央企。又比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华公司名称为 Siemens Ltd. China。 ".LTD"这个后缀于2016年6月23日全球开放注册域名,于2017年3月8日通过国家工信部备案审批,是可在中国合法建站使用的顶级域名。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突然有了一个顿悟...那假设我有家公司,公司名字叫至尊旅游有限公司(Zhizun Travel LTD),这个英文名已经印在我公司的名片上了。那么zhizun.travel.LTD这个域名岂不是正好对应我的公司名?再或者zhizun.LTD,再再或者更进一步直接用行业名称做域名,travel.LTD,岂不是很牛,嘿嘿,本平台就是给您这个机会来实现这个梦想的...当然,不是免费的...不过只有对应的COM的百分之一的价格如果也不愿意接受的话...那我们还能怎么办呢?我们也很无奈啊... 

 

最后来个栗子,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称为xinhuanet LTD,对应的公司官网为xinhuanet.LTD

名正言顺,是每个中国人都奉行的原则。所以,作为公司的决策者,你公司的域名,正了么?

(二)有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内容发布渠道,还需要建自己的网站么?

或许有人要说,现在这个时代,似乎出现了很多网站的替代品。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等。它们都可以提供用户展示自己,沟通大众的快捷通道,那么,我们还有必要拥有自己独立的域名和网站么?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1. 让我们先来聊聊一些公众平台的实例:

a. 六月中旬,腾讯大量封号自媒体公众号。之后虽有重新创立账号,但辉煌不再。原有信息和数据全部丢失,部分粉丝流失。公众号优势及利益遭受严重打击。

b. 江歌母亲和唐山赵先生在微博一度发声无路,信息发送失败或被官方删除。在事件发酵之后,官方信息和民间谣言混杂在一起,吃瓜群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会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

c. 自媒体大号“关爱八卦成长协会”再被腾讯和新浪封号之后,收购域名guanba.com,并启用将其搭建官网。除了官网之外,关八的APP目前也已发布。其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呢收购品牌域名可对自身品牌宣传很好的推广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有封号的经历,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就变得格外重要。很多自媒体账号拥有危机意识:2016年9月,罗辑思维高价收购单拼域名sao.cn并启用建站。2015年6月,自媒体社区“章鱼烧”启用4字母域名itzy.com.cn上线。2015年5月,自媒体平台“互联圈”启用三拼域名hulianquan.com上线。

以上例子是从个人或企业的角度出发,信息的发布和曝光是其目的,选择有大量用户基础的平台是正确方向。但是,企业在依托于这些大平台便捷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受制于此类平台。排除法律方面的问题后我们发现,一部分原因是政策因素,同时也不乏利益上的纠葛。考虑到信息丢失、封禁或混乱的情况,网站作为备份和信息整合的展示平台不失为上佳之选。退一步来说,即便在这些大平台上无法生存,还是可以借助自己的网站继续为用户提供资讯,岂不是少了一些担忧。所以从企业用户出发,作为企业宣传的渠道和连接用户的窗口,企业官网是无可非议的首选和根据地。不仅可以带来更多、更好的品牌效应,更有助于提升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和信赖度。所以说,企业官网就是企业在网络上的“大本营”,是根本所在。

 

2. 我们再来看看网站和APP的比较:

下滑,衰落,似乎是互联网中许多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宿命,颇有“盛极必衰”的道家意味,APP行业似乎同样逃不脱这种命运。艾媒咨询研究表明,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一个月之内将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掉,到5个月之后,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为5%。此外,在中国的APP榜单上,占据前几名的似乎总是由BAT开发的手机应用,这意味着20%的APP却分摊了80%的行业收入。实际上,自2014年起,市场就多次出现了预示着“APP经济”正在衰落的现象。而拥有域名的独立网站,则有以下不可替代的优势:

a. 运行在浏览器上:网站是距离软件世界最近的普遍应用,如果用户拥有一个支持HTML5的浏览器,就可以在电脑上运行App了,只需要访问一个连接即可,这也是从1995年所有人访问英特网的方式。所以并不需要去祈求出现专门的一个开发社区,就可以把所有想要的App移植到浏览器上面。

b. 无需安装:App应用与网站不同,是不能被随意访问的。必须事先安装,哪怕安装过程就是简单地点一下,用户依然还是希望在安装之前预览一下应用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一旦安装之后用户就不得不再去按照图标管理一大堆App应用了。

c. 无需升级:网站可以不对版本做出限制,然而设备上安装的App却需要一次又一次跟着手机升级(完善功能或修复bug等)用户怎么会知道什么时候App过时了需要升级呢?并且为什么需要关注这个问题呢?网站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

d. 提供通用的用户体验:如果App与网站的行为模式完全不同,这就迫使用户学习两种不同的接口。那么开发者要为多少不同的设备和App去落实计划呢?以及它们的一致性如何?现在已经因为不同的设备体验将用户群体分割了,然而网站方式可以为用户提供一致性的体验,为所有用户提供一样的体验多好啊。

e. APP基本只适用于针对终端消费者的场景,而对于B2B类型的业务(比如大型矿车,激光设备,工控自动化流水线等等),你很难想象仅仅靠着一个APP让对方下单吧

f. APP永远需要有网站,就好像没有一个母舰作为不同设备各种应用下载的集散中心的情况有多糟。虽然最终被取代的只是一小部分制作太差导致被取代的网站,但可以肯定的是,App的出现确实加快了这速度。

再从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APP其实只是个人移动端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而已,是因为现在的手机屏幕大小的限制了网站的浏览效果...但想象一下,当人人都随身携带着可折叠展开的大屏幕,可以容纳完整网站,那个时候,APP还有存在的必要么?一个快捷链图标就可以取代APP了。这个时代或许还早,或许已经开始到来了。


评论
© Domain Name | Powered by LOFTER
回到顶部 ∧